有「千湖之國」之稱、全國七成土地被森林覆蓋著的芬蘭,已連續第4年獲選為最具競爭力的國家,聞說其亦是全球最綠的國家。在這個綠色的國家中,小至3歲的小孩已開始跟父親駕遊艇出海,釣魚捉龍蝦﹔大至全球數一數二的手提電話公司諾基亞,均聘用富有「環保DNA」的員工,為電話的設計及用料注入環保元素。當地人說,芬蘭能全國總動員實行環保,全賴當地政府推行社會責任制(Socialresponsibility)。
本報記者上月隨浸大一班大學生到芬蘭實地考察,並一連兩日刊載芬蘭的「一片綠」。要親身體驗芬蘭的綠色生活,一切便要從當地一所又一所的大企業說起。或者說,由一個在超市用了28年的汽水膠樽開始……
坐落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大型連鎖百貨公司Stockmann,是全北歐最大的百貨公司,當全球大部分百貨公司以簇新貨品包裝吸引顧客,而顧客亦不欲挑選「不完整」包裝的貨品時,在Stockmann裏,卻可找到一個又一個花斑斑的汽水膠樽,盛載汽水出售,當中有的已經循環用了28年。
百貨公司自設處理場壓廢物
Stockmann公共關係主任AnnaBjarland解釋,芬蘭政府規定,所有汽水膠樽的「退休年齡」為30歲。故此,當地人已習慣在喝光啤酒汽水後,將膠樽膠罐放在超級市場的回收機內,協助製造商回收舊空樽,再注入汽水,在封好樽口後推出市場循環再用。
Bjarland稱,鑑於當地政府近年來實行「污者自負」的政策,他們這所每日處理數以百噸廢物的百貨公司,便首當其衝,故Stockmann在成立142年來,前年開始亦趕上「綠色的車卡」,緊急推行一系列的環保方案。當中包括在超市的廢紙箱貼上不同顏色標籤,方便員工市民將卡紙、食物渣滓及能源垃圾等廢物分9類棄置﹔此外,他們又在地庫設置廢物處理場,自行壓扁在超市內回收的罐頭、紙張,再交回收商每周4次收取廢物循環再造(re-cycle),又或循環再用(re-use)。
膠袋每個2元86%廢物回收
Bjarland表示,為鼓勵市民減少使用廢物,現時Stockmann的顧客若要拿取紙袋、膠袋或布袋,均須繳付0.1至0.2歐元(約1至2港元)。截至今年7月,Stockmann有86%廢物均回收作循環再造,相信至今年年底回收率更可達至當初所訂立的目標,即90%。
被問到要將一所百多年歷史的百貨公司就環保方面全面革新,會否感到額外困難?Bjarland即笑稱,長遠而言,公司花在環保的開支比需要繳交政府的排污稅還要低,加上競爭對手已全面採取環保攻勢,她真的想不到有什麼理由不實行環保。
諾基亞員工擁「環保DNA」
另外,香港人不會不認識的手提電話公司諾基亞(Nokia),亦是芬蘭的環保先鋒。1986年,Nokia推出首部「大哥大」,當時電話重10磅,用電量高,每隔5小時電話需充電一次﹔時至今日,諾基亞推出的電話不夠2磅,是18年前的20%。
Nokia實行環保10年,目前仍不斷鼓勵全球客戶將電話及電池交回公司,再交由回收商將電話的塑膠製造成車胎、皮鞋甚至背囊。不說不知,位於芬蘭總部的Nokia,冷暖氣系統亦是依靠大樓背後的大湖供電,被問及公司推行綠色政策的秘訣時,環保部門主管TerhoMarkus笑說﹕「我們的員工全都擁有環保的DNA呢﹗」
統一按鍵顏色方便循環再造
Markus說,為了配合政府的環保政策,Nokia無論在電話設計及用料方面都講求環保,電話尺碼愈來愈小,意味著製造電話時所採用的塑膠成分亦愈小;按鍵顏色統一,亦方便循環再造商將塑膠按鍵回收循環再造。當然,現時電話幾日充電一次,比起20年前的幾小時充電一次,更加環保。
芬蘭綠色教育從小親親大自然
芬蘭人說﹕「樹是我們的財富,廢物也可變成金錢。」來自中國的張宇飛,從前對此不甚明白,思想還局限於兒時父親教他「垃圾可隨處棄,只要不扔在門外就可以了」的一套理念﹔到了芬蘭
15 年,他終於明白到環保須由小做起,因而要3 歲的小兒馬司學習用心靈去感受大自然。
來自北京的張宇飛, 15 年前由北京乘火車隻身到芬蘭讀法律,誰也料不到15 年後今日的他,讀不成法律,反而留在芬蘭開店專售絲綢服裝,並在當地娶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芬蘭人,開枝散葉。
在芬蘭赫爾辛基居住的馬司,雖是中國及芬蘭的結晶品,卻與一般芬蘭小朋友無異。張爸爸說,馬司最愛於周日一家驅車前往市中心以西的N
ummela 別墅度假。夏天,馬司可跟他在別墅對開的大湖中學習駕駛快艇,並在湖中釣魚捉龍蝦﹔冬天,當湖水變成冰湖,馬司便隨他在冰上挖出一個又一個的小洞,坐在冰上釣魚。
環保課必修僅次語文數學
張爸爸說,馬司年幼尚未上學,便要跟他在別墅林中採摘藍莓蘑菇,學習感應大自然。因為按照芬蘭教學制度,當地的學生須自小開始,每周上兩小時環保課,重要次序僅排在芬蘭語及數學之後。學生上課時除學習將垃圾分類等環保課題外,還會實地考察,在大自然中認識不同的植物和標本。
夜闌人靜一家赤裸享芬蘭浴
中國人身在異鄉,張爸爸不得不承認,要入鄉隨俗,「親身」為兒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享受一個傳統的芬蘭桑拿浴。張笑指,他們一家會預先在別墅附近的林中砍伐好柴枝,放到桑拿屋內燒,至晚飯過後便一家人脫光身子,擠在桑拿屋內焗一身汗,然後跳入湖中暢泳。此時此刻,夜闌人靜,萬籟無聲,是最接近大自然的一刻,亦是芬蘭人的至愛。
視大自然為家 毀掉便沒有
張爸爸說,身為中國人,深明中國與芬蘭的文化差異,不少中國人愛偷懶,不愛麻煩,「如廁時最好打開窗口將屁股伸出外便可以」,所以起初他到了芬蘭,不習慣將報紙硬皮紙分類處理,亦不會將膠樽玻璃樽存起,現在的他,要為兒子作模範,將食物渣滓放入泥土當肥料亦已成了他的「慣性動作」。訪問接近尾聲,他有感而發﹕人類每天製造這麼多垃圾,單是想想如何處理垃圾以減低對大自然的負擔,已經頭痛。歸根究柢,大自然是自己的家,一旦毀掉便沒有。
馬司這個中、芬家庭,只是芬蘭 520 萬人口之一,但已充分表現出芬蘭人的綠色生活。芬蘭旅遊局專員LiisaHentinen
解釋,這跟當地政府的環保政策有莫大的關係﹕「要規定一個人在某段時間做某些事情的確有點困難,但我們要明白生態環境十分重要,所以芬蘭人若不遵守環保的法例便要罰,當中無人可以倖免。」
68 億環保稅回饋農業
芬蘭政府每年收取能源、道路燃油及廢物處理等環保稅項高達 40 億歐羅(約376 億港元),當中每年平均將7.2
億歐羅(約68 億港元)用在農業津貼、保育及環保研究等要項上。單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每年平均製造的固體廢物量為110
萬噸,回收率高達55 %.當中玻璃樽的回收率更高達99 %,而香港2003 年回收9440 噸固體廢物,總回收率41%
。浸大一班大學生有幸獲得芬蘭航空及永安旅遊等公司贊助到芬蘭考察後,比較芬蘭及香港的環保政策,將於下月把有關報告書呈交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長廖秀冬作為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