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南極可能出現巨型冰山相撞,令人關注到兩極生態。事實上,在全球暖化下,兩極冰川環境都出現了重大變化,位於北極圈的丹麥格陵蘭西岸的伊路利薩特冰灣(Ilulissat
Icefjord)便是一例。澎湃的冰川海氣勢懾人心魄,於2004年7月獲選為世界自然遺產,但不出兩個月便傳出冰川兩年間大幅退減逾5公里,甚至或許不能再崩冰的報道,叫人為它的前景抹一把汗。
伊路利薩特冰灣處於北極圈以北250公里的Sermeq Kujalleq冰川出海口。地球歷史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現今屬於新生代的「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由180萬年前至現代),Sermeq Kujalleq冰川正是「第四紀」冰河時期下的典型產物。第四紀期間,全球氣候的周期變化極大,引致廣泛地區被冰蓋反覆「侵襲」,格陵蘭就是在此背景下,由原來一片樹茂草綠,氣候溫暖的地方,變為被厚厚冰封,陸地並從此受壓沉下。儘管冰雪自1萬年前逐漸消退,冰舌(由陸上冰川伸延入海的長型冰帶)卻慢慢造成了今天既深而狹長的伊路利薩特冰灣。
冰河入海氣勢磅礡
Sermeq Kujalleq 是流經格陵蘭島冰蓋直達海洋的少數冰河之一,也是每天以19公里快速流動、全球其中一個流速最快兼最活躍的冰川。Sermeq
Kujalleq 冰川的前沿有5公里長,每年崩解的冰塊體積高達35立方公里,佔格陵蘭島所有崩離冰山總和的十分一,但它同時也每年約增20至30公分。
Sermeq Kujalleq 冰川構成的壯觀自然現象,馳名遐邇。冰冠崩裂巨冰爆發龐然巨響,而當一塊塊的浮冰彼此相撞,也會迸發自然奧韻。每逢夏季崩冰更多,峽灣裏充斥的冰山最多,鋪滿一港。
自18世紀有人把當地壯麗景觀首次公諸於世,學界對此冰川展開了逾250年的研究。由於巨大冰原(ice sheet)與快速流動冰川崩裂入冰山遍布的峽灣,是只有在格陵蘭和南極洲才可看見的景象,科學家與訪客能夠近觀冰川前沿的冰原崩塌,有助世人加深對氣候變化、冰冠冰河化(冰蓋冰川學,icecap
glaciology)及相關地貌演變過程的了解。
「愛斯基摩」指「吃肉生番」
格陵蘭人以伊努伊特人(the Inuit / the Inupiat)居多。伊努伊特人意即「真正的人」,其實即是我們常說的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一詞是印第安人對伊努伊特人的稱謂,意指「吃生肉的人」,含有貶意,伊努伊特人對這名稱甚抗拒。由於擁有這種懾人心魄的冰川塌海奇觀,每年吸引1.5萬名旅客左右造訪格陵蘭的伊努伊特族小鎮,那裏約5000名伊努伊特族人除了漁撈小蝦、比目魚外,便是靠旅遊業維生。
但根據衛星圖片顯示,Sermeq Kujalleq 冰川自2002年起已退減5至7公里,有可能無法再朝灣內推進,無法崩解成冰塊,使冰灣名不副實。丹麥及格陵蘭地質研究所的冰川專家湯姆森指出,冰川由1950年代以來,狀況一直相當穩定,退減現象叫他感到意外。但他亦補充,冰川擴張或消減也可能是周期現象,例如1860年
Sermeq Kujalleq 也曾消減至中段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