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談起「福利社會」,往往貶多於褒,「養懶人」、嚇走商家等「罪狀」,聽在芬蘭駐港總領事文保利的耳中實不好受。他指出,芬蘭近年在資訊科技(IT)業上的成功,全賴國家在經濟困難時刻堅持福利國家制度、大量投入資源打好國民教育和科研基礎﹔簡言之,福利主義不僅未有損害芬蘭的經濟力,反而還在富遠見的政策配合下,造就了芬蘭的IT盛世。
不少人認為福利社會高稅率會嚇走投資者、損害營商環境,但芬蘭的經驗卻是福利與商業力競爭可並行不悖。文保利表示,去年10月芬蘭連續第3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美國也屈居其後,原因不僅是政府廉潔,也因它非常重視國民教育和科研投入。
堅守福利制度教育佔總開支18% 芬蘭多年來是農業及重工業(如造船)國家,高科技發展只是近十多年的事。90年代初蘇聯解體,芬蘭頓失三分一的出口市場,令國家陷入極度嚴重的經濟衰退。面對類似環境,很多政府都寧願選擇削減福利甚至削減大學教育和醫療資源,但芬蘭駐港總領事文保利指出,當年芬蘭政府卻選擇堅持福利社會制度,繼續把大量政府資源投放於教育,且大量增加科研經費,因為當局在這個關鍵時刻,定出了全力發展高科技的國策。他說﹕「那是芬蘭工業經濟的一個巨大轉變,而那是一個成功的轉變。」
大學免費育人才
幾年後,芬蘭復蘇了,資訊及通訊科技成了芬蘭經濟再發展的火車頭,「諾基亞」(Nokia)更迅速崛興為世界手機的代名詞。目前芬蘭可說是最網絡化的國家,它是首個推出數碼手機網絡的國家,電子商貿也最發達,是最少用真錢交易的國家,連櫃員機也變得有如舊時代遺物。
文保利指出,芬蘭能走出谷底,建立起人人稱善的資訊社會,一定程度與當年政府沒有在福利政策上動搖,沒有減少教育及科研經費這些「基建」有關。他慶幸地說﹕「(政府)在當日困難時期,可輕易說沒錢,故沒錢給大學,沒錢給教育和研究發展。不,幸好沒有。」
教育經費佔芬蘭政府開支高達18%,比率之高舉世鮮見。文保利說﹕「在芬蘭,所有人都有機會受教育,而且免費﹔迄今為止,外國人也一樣。」芬蘭的中小學除了是義務教育、教師要有大學學位外,亦實行小班教學,每班人數不多於20人,兼且提供免費午餐。至於大學生,只要能考入,也一樣毋須交學費,每個月還有約相當於2500港元的津貼,且可按家庭狀而有所增加,又可申請低息貸款,令學生無後顧之憂,可追求創意。芬蘭近年更大開門戶,致力吸引外國學生前去留學。
小班教學大搞R&D勝美
文保利稱,90年代初,芬蘭為了發展高科技工業,決心增辦理工學院和大學。迄今芬蘭人口只有520萬,但大學卻有20間,每間皆為教育、研究並軌,理工學院更多達29間,故該國工程師比率異常高。政府更連年大幅增加研究發展(R&D)的撥款,為各式各樣的高科技工業發展打下基礎,目前芬蘭各機構及大學投入R&D的經費超過國民生產總值3%,比美國還高。
他解釋,撥出大量金錢從教育及研究手,是因為當局明白發展高科技不能一蹴而就。「你要有一個好的基礎去發展IT(資訊科技),你要有研究的基礎,有好的教育。」當然,光靠政府撥款不足以支持大學搞好科研,文保利強調,當局也採取措施,積極撮合大學與公司合作,鼓勵公司提供資助給大學搞相關產品科研,實行互惠互利。
走進芬蘭領事館,頓覺眼前一亮。牆上一幅幅藝術作品,還有舒適白色沙發、簡約木椅、柔和燈飾,一點不似官方場所,倒似藝廊或北歐家俬陳列室。文保利笑說,他們剛從舊辦事處搬來不久,那些擺設都是他挑的,但那不是瑞典宜家家俬,而是全部芬蘭製造。門口牆上最當眼的掛畫、牆旁的經典湖泊狀玻璃瓶,全是他鍾愛的芬蘭名建築設計師阿爾托(AlvarAalto,1898-1976)的傑作。
|